成语的故事汇编15篇
成语的故事1解释:意思是鸿雁为候鸟,每年深秋归飞,其时开始霜降,因用以指时序的变化和年岁的更换
出处:清·蒲松龄 《与张历友书》:“鸿飞霜降,不知几度,云树之思,无日忘之。
字里字外:
秋雨绵绵寄伤怀
一叶落,便知天下秋,何况在今天这样一个阴霾冰冷的日子,凛冽的秋风裹挟着细细雨丝,敲打在玻璃窗上,窗外,望去便是满眼枯黄的草叶,让人深感秋韵的肃杀。在这种时候,人最容易感伤与时间的流逝。然而该消逝的终将消逝,该到来的必将到来。既然寒蝉凄切的日子已然临近,倒不如以面临世事无常的淡定,清赏眼前的鸿飞霜降……
“鸿飞霜降”,嗯,刚想要形容当下的心情,这个词语变攸然浮现在脑海,看来在今天这样一个阴郁的秋日,最适合的,便是讲点史上的轶事以做遣怀了——
今天成语的创造者蒲松龄先生是我最为推崇的中国古代文学家,没有之一。他擅长通过对物候、天气现象的描写抒发对飞逝时光的怀恋情愫,表达了对人的思念情感。在给同窗好友张笃庆(字历友,淄川人,清初文学家)的通信中,“鸿飞霜降,不知几度,云树之思,无日忘之……”的排比,更是文思隽永,真情实感流露处,力透纸背。
说到他与张的交集,要追溯顺治十五年,时年十九岁的先生应童子试,县、府、道三试均居榜首,中秀才。他的文章深受山东学政施愚山(施闰章、字上白,清初著名文学家)的赞赏。一时名声大振。为求取功名,蒲松与好友李友梅、王鹿瞻、以及这位张历友共结“郢中诗社”,潜心研究文学。
也许是太过攻于文学的艺术性吧,蒲公毕生追求功名却始终未能中举。历史记载有六次章丘之行。最后一次应试,57岁的蒲松龄与张历友结伴于重阳节游览了章丘女郎山,题了两首诗,其中之一曰:“当年曾此葬双环,骚客凭临泪色斑。连翠飘摇青郭外,小坟杂沓乱云间。秋郊罗袜迷榛梗,月夜霜风冷佩环。旧迹不知何处是,于今空说女郎山。”就用倒了前面所提的寄情于物候的修辞手法。
我在想,当日,年过半百的蒲松龄不正如这日益肃杀的秋么?行走在秋的山野,他在思索着什么?“万叶千声皆是恨”。秋岚迷蒙,空山的幽径里尽是深入骨髓的无可奈何的悲凉。这个注定被诅咒的秋,注定被诅咒的人生呵……不去提它吧,好在眼下还有一生志同道合的好友,一同寻幽探胜、寄情山水。快,接过这杯满斟的苦酒。管什么功名沉浮,管什么家国天下,让我们持螯把酒,共赏秋之“萧萧远树流林外,一半秋山带夕阳”。
成语的故事2卧薪尝胆
成语来源: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
成语寓意:形容人刻苦自励,发奋图强
相关名言:
有志者事竟成,破釜沉舟,百二秦关终属楚;献爱心标语
苦心人天不负,卧薪尝胆,三千越甲可吞吴。
春秋末期,越王勾践每一天睡在柴草上,临睡前,用舌头舔舔鹿胆的苦味,以此来提醒自己过往苦日子,要发奋图强,报仇复国。
原来吴王夫差发兵打败了越国,越王勾践被捉来吴国当了马夫,日夜侍候马匹。诚实守信的名言
对于一个君王来说,这实在是十分难堪的。但是勾践暗下决心,必须要恢复自己的国家,因此他没有露出丝毫的抗拒神态,老老实实养马。
勾践还装出对夫差忠心耿耿的样貌。用心替他驾驭马车,态度谦卑。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,就放他回国。
勾践回国后,决心要使越国富强起来。他亲自参加耕种,和百姓同甘共苦,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,就“卧薪尝胆”,还常自问:“你忘了在吴国的耻辱吗?”
勾践又给吴王送去美女西施。吴王夫差就更加只顾吃喝玩乐,无心国政,弄得国家日渐衰弱。经过二十年的充分准备,勾践看时机已经成熟,就在吴国没有防备的状况下,领兵把吴国打得大败。夫差感到很羞愧,举剑自刎而死。
成语的故事3春秋时候,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,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(guó)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,要派兵灭啦虢国。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,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。“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?”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。大夫荀息说:“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、贪图小利的人,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,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。”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,荀息看出啦晋献公的心思,就说:“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,虢国灭啦,虞国也不能独存,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啦。”晋献公采纳啦荀息的计策。
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,顿时心花怒放,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,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。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,赶快阻止道:“不行,不行,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,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,有事可以自彼帮助,万一虢国灭啦,我们虞国也就难保啦。俗话说:‘唇亡齿寒’,没有嘴唇,牙齿也保不住啊!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。”虞公说:“人家晋国是大国,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,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?”宫之奇连声叹气,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啦,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啦虞国。
果然,晋国队借道虞国,消灭啦虢国,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,灭啦虞国。 故事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。成语“唇亡齿寒”,比喻双方关系密切,相互依存。
成语的故事4一诺千金,出自《史记季布栾布列传》,西汉初年的楚国人季布是个信守诺言的人。季布因为是项羽的部下,在刘邦与项羽交战胜利后,刘邦就命人抓捕季布,只要能抓得到就给他一千两黄金当赏金。但是没有人举报,甚至有人因季布人品好而将他藏起来。故有俗语传“得黄金百,不如得季布一诺”。说明季布是个有信义的人,只要答应做的事情,尽管遇到最多的问题,他都义不容辞。
程门立雪出自《宋史杨时传》。宋朝时期杨时和游酢这俩学者特别好学,自己的学识已经很高,但当他们知道程颐是极有学问的人就马不停蹄地赶去嵩阳书院。不巧,赶去的那会儿程颐先生坐着闭目养神。为了不打扰到他,俩人就站在门外。天公不作美,慢慢地飘下了大雪。俩人不舍得立刻回去,只要在雪中等着。过了大半天,程颐先生终于醒了,看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都变成“雪人”了。“你们怎么还没走?”但看着杨时和游酢这两位求知的眼神,一切都知道了。
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”形容的是《史记李将军列传》的李广。李广是个将军但一点将军的架子也没有,虽然身经百战,战功了得,但每次只要皇帝因他打了胜战给他奖励的时候,他也总会把这恩泽光照到自己的士兵们。在打战时候碰到困难了,他也是跟士兵们一同受苦,共度难关。所以在打仗的时候,士兵们都肝胆相照,只要听他一声下令士兵们愿意肝脑涂地。所以这一位受人爱戴的李广将军逝世的时候,士兵们都伤心欲绝。司马迁因此对他的评价是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”。李将军就跟桃树一样,不擅长说话,但是开着花、接着果,也吸引了很多人。现在形容人只要品行好,就能感动别人。
成语的故事5 ……此处隐藏2074个字……间流行的一种歌曲。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。【出处】战国?楚?宋玉《对楚王问》:客有歌于郢中者,其始曰:《下里巴人》,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。
【来源故事】
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的一位有主见的文官,从不随声附和别人的主张。楚王听别人说了他一些坏话,就把宋玉找来问道:你是不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对啊?为什么有许多人都对你不满意呢?宋玉答道:先让我说件事吧!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唱歌。开始唱的是楚国最流行的民间歌曲《下里巴人》,这时围观的人中有好几千人跟着唱。接着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《阳阿薤露》,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。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《阳春白雪》时,跟着唱的就仅剩几十人了。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最高级的歌曲。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几个人了。可见歌曲越是高深,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!接着,宋玉又说:文人之间也是一样。那些杰出的人物志向远大、行为高尚,一般人当然不会理解了,我的情况正是这样的啊!楚王听了宋玉这番话,觉得很有道理。就没有再追问下去。
成语的故事12刘因,是元朝初年的人。他非常聪敏,写了一手好文章,并且肯下功夫读书,著作有“静修集”和“四书集义精要”等著名的书。他幼年时父亲就死了,一向对母亲很孝顺;长大以后,曾在朝廷做右赞善大夫。后来因为母亲生病,才辞去官职,返回家乡侍奉母亲。不久,朝廷又叫他去做官,他却不愿意再去了。有人问他为什么要放弃这个做官的机会呢?他回答说:“我的母亲已经九十岁了,就好象是㈱风中残烛﹞,朝不保夕,我怎么可以远行,去贪图那些荣华富贵呢?”
这句“风中残烛”本来是比喻风中烧残的蜡烛,很容易熄灭的意思;一般人就用来形容老年人的衰竭,不久人世。例如,隔壁的老奶奶最近经常生病,犹如“风中残烛”。这句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一切衰竭的事物,例如在商场上,可以这么说:“最近商场的景气不好,这家公司经常入不敷出,犹如“风中残烛”,不知还能维持多久?”另外,“风中残烛”也可以叫做“风前之烛”或者是“风烛残年”。
成语的故事13【成语】狗尾续貂
【读音】gǒu wěi xu diāo
【释义】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,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。
【出自】《晋书;赵王伦传》:奴卒厮役亦加以爵位。每朝会,貂蝉盈坐,时人为之谚曰:lsquo;貂不足,狗尾续。rsquo;
【近义词】佛头着粪、鱼目混珠
【反义词】凤头豹尾、抛砖引玉
【成语典故】晋武帝司马炎死后,儿子司马衷继位,他对朝政一窍不通,大权落到贾后手里,贾后生性凶狠狡诈,赵王司马伦(司马懿第九个儿子),与一个名叫张林的大臣密谋策划,以此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,杀死了贾后,自封为相国。由于是靠这种手段当上相国,司马伦整日忧心忡忡,害怕众人不服。为了笼络朝臣,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,于是大封文武百官,甚至连听差的奴役也给以爵位。像皇帝左右的侍中、散骑、常侍等一等高管,在当时的宫廷人事编制中一般只有4人,可司马伦当皇帝时竟达近百人。真是官职泛滥成灾!等到一切就绪后,又废掉晋惠帝,自称皇帝。当时规定,凡宫内高级官员的官服,都是统一式样。如帽子上都插着貂尾做装饰。不同官职,插的位置也有区别。侍中插在左边,常侍插在右边。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,所以一时貂尾都不够用,所以只好用狗尾来代替,人们就据此编了两句民谣:貂不足,狗尾续。用来讽刺朝廷。后来,人们用狗尾续貂来比喻以坏续好,美丑不相称。多用来形象地揭示妄续他人文学作品,也有时用来表示自谦之意。清代蒲松龄的《代王次公与颜山赵启》里也有这个典故:庇舆盖中,仍添昼行之锦;从缙绅后,张惭尾续之貂。
成语的故事14【词目】卜昼卜夜
【读音】bǔ zhòu bǔ yè
【释义】卜:占卜。形容夜以继日地宴乐无度。
【出处《左传·庄公二十二年》:“臣卜其昼,未卜其夜,不敢。”
【近义词】卜夜卜昼、玩物丧志、无尽无休
【反义词】适可而至
【成语故事】
这则成语故事源于《左传·庄公二十二年》:“臣卜其昼,未卜其夜,不敢。”
田齐公室始祖陈完又称田完,谥敬仲,原是春秋时期陈国人,为陈厉公之子。公元前672年,为避陈国内乱,陈完辗转来到齐国。齐桓公很恭敬地接待了陈完,给陈完以优厚的物质待遇,而且还想拜他为卿。但陈完委婉的拒绝了齐桓公的好意,他说:“小臣流亡在外、寄居贵国,在宽政之下,有幸能够逃脱罪责、免除种种负担,享受如此的待遇,已经是您莫大的恩惠了,怎敢觊觎高位,而遭他人讥诮,虽死不纳!”于是齐桓公就根据陈完的特长,任用他做了 “工正”(主管工业之官)。
当时,齐懿仲想将女儿嫁给陈完,并为此进行占卜,结果为大吉,表示五世之后陈完的后代将要和正卿的地位一样高,而八世之后,他们的地位将无人能及。后来的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点。陈完到齐国后,改陈姓为田姓,若干年后陈完的后代田氏逐渐发展壮大,最终取代了姜姓,建立了田姓齐国,当然这是后话了。
陈完在担任工正期间,兢兢业业、尽职尽责,深得桓公赞赏。同时他还十分注意恪守礼仪。有一次,齐桓公到陈完家里去,陈完设酒筵招待他。君臣饮酒作乐,猜拳行令,相聚甚欢,不觉金乌西坠,玉兔东升。齐桓公酒兴正浓,意犹未尽,下令点灯,要通宵达旦继续畅饮。但陈完婉言劝止,说:“臣在白天占卜,君臣饮酒,大吉大利;夜晚未卜,恐怕不吉利,不敢从命。君子云:‘酒以成礼,不可无度,义也。既已礼成,不可过度,仁也。’”由此,齐桓公对陈完更加敬重。
这则成语故事,原指白日已卜,夜间未卜。后来形容宴饮无度,不计时间,夜以继日、通宵达旦地沉湎酒色之中。
成语的故事15【注音】zhuān xīn zhì zhì
【成语故事】从前,棋坛高手弈秋收了两个学生,他给他们细心讲解和分析,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地学习,另一个则心不在焉,观察窗外的天鹅。弈秋让两个学生对弈。那个专心致志的学生攻守有序,那个三心二意的学生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了。
【典故】夫今弈之为数,小数也,不专心致志,则不得也。
《孟子·告子上》
【释义】致:尽,极;志:意志。把心思全放在上面。形容一心一意,聚精会神。
【用法】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聚精会神
【近义词】聚精会神、专心一志、一心一意
【相反词】心不在焉、心猿意马、魂不守舍
【歇后语】王羲之看鹅;姑娘绣荷包
【英文haveeyesonlyfor
【其它使用】
◎ 人家是如何把抽屉拉出的?我旁边一位梳短辫的姑娘,正专心致志地在查卡片。
◎ 他把死老鼠往墙边一扔,脱下大衣,挂在椅子背上,然后就专心致志地看起文件来了。
◎ 在他专心致志努力一种工作的时候,他会把其他的一切都给忘掉,他常是这样的。
◎ 为了提高识记的敏捷性,在识记时应尽可能集中注意,专心致志。
◎ 你路经一楼的学生餐厅时放慢了脚步,你专心致志,步履细慢,留神着脚下湿滑的油渍。
文档为doc格式
最新推荐